作者: 记者 姜天海 来源: 发布时间:2015-7-30 17:24:57
| ||||
在第六届中国钢铁规划论坛上,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、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对钢铁“走出去”和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,从准确定位全球钢铁工业现状,到预测钢铁消费趋势,最终深入分析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钢材市场,并对钢企“走出去”提出了建设性意见。
钢铁行业新常态
全球钢铁变化从二战以来分为三个阶段:二战后至上世纪70年代,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钢铁工业出现较长周期的快速增长;上世纪末以前,受两次石油危机及西方经济结构调整、苏联解体等影响,钢铁业处于波动平稳低速的状态;2000年以来,中国经济特别是钢铁业的快速发展,使得世界钢铁新一轮回升,过去十年间全球钢铁产量从8亿多吨增长至16亿吨以上。
站在历史的今天,随着中国经济特别是钢铁业的深度调整,世界钢铁也进入新的调整阶段。占全球一半比重的中国钢铁业,一举一动不仅影响国家经济发展,也影响全球钢铁的发展。
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:1949~1978年,中国钢铁市场和经济一样,呈波动状缓慢发展,1978年钢产量只有3178万吨;1978~2000年,中国粗钢年均增速约6.6%;本世纪以来,我国粗钢年均增速高达16%以上;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已经进入转型阶段,核心是创新发展。
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影响着钢铁业的发展,在相当长的时期内,中国钢铁工业也进入深度而且长期的调整期,表现为“三低一高”的新常态:低增长、低价格、低效益和高压力。自2011年四季度到现在,钢铁业主业几乎都处于亏损和微利状态,同时面临环保、能源和金融三大高压力。金融机构并不太支持钢铁发展,造成钢铁企业资金、融资成本过高。
创新转变促发展
过去很多钢铁企业“闭着眼睛”都能盈利,但如今全盘亏损。因此只有市场倒逼才会使钢铁行业提前进入持续创新状态,实现理念、商业模式、管理、技术创新,将行业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,倒逼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、做优增量并存。
“新常态”并不意味着钢铁不发展,我们认为,新常态是钢铁行业加快结构调整、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,更是钢铁行业建立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重要时期。
今后钢铁行业发展体现在六方面:钢铁制造商转变为材料服务商,国内发展为主走向国内国际协调发展,简单的要素投入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,由高消耗、高排放粗放发展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,由钢铁一业独大向适度多元协调发展,过去无序的盲目发展转向有序的协调发展。但目前控制产量、降成本以防范风险尤为重要,今年相当一部分企业停产或者退出市场,这种情况将会持续。
很多人对我国钢铁行业的过剩认识并不全面,我们认为这是全面、严重过剩。同时我们集中度分散,加上钢铁行业资本运行较为严峻,负债率接近70%,因此过剩是行业的主要矛盾。
更要面对的是中国钢材消费已经在走下坡路的事实。2014年,钢材达到消费量峰值,约7.02亿吨,到2020年钢材消费量约为6.78亿吨。对此,我们不能再抱有增量、有空间,区域过剩、阶段过剩和结构过剩的想法,也就是说,今后钢铁业的发展应是减量发展。
钢铁行业“走出去”
“走出去”是钢铁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举措。从国家政策来讲,化解产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转移平台。我们要对中国钢铁业有客观、全面的认识,中国钢铁是所有产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,因此不是转移落后产业而是优势产业。同时我国还培养了大量的钢铁人才。
我国去年钢材出口9378万吨,居世界第一,其中亚洲地区占67.3%。我们认为这已接近峰值,今后会维持高位但不可能再增长。
钢铁“走出去”有几个现状,首先是钢铁资源的积极探索。2006~2014年我国海外投资愈250亿美元,参与35个海外大中铁矿的勘探设计建设,但控制的产能并不大,权益矿不多,海外权益矿比例占进口矿的10%不到,但日本权益矿基本能占到60%~70%。海外建钢厂的特点是单个工序的项目多,拟投项目多,实施困难,整体效果不理想。
而且,“走出去”还存在以下问题:缺乏国外法律、政策、环境、劳动等海外经验;缺乏整体战略,盲目投资;投资观念落后,简单将国内的做法带到国外;控股欲望过强,片面强调独资、控股;投资方式单一;缺乏懂管理、技术、语言和有国际经验的人才。
如何化解风险,企业和政府要分工协作,不能过度依赖政府。同时,“走出去”要注重本土化,注意融入社区、注重环保、依法纳税、参与慈善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,也要与政治相结合,既要考虑地缘政治问题,也要考虑到两国的政治关系。
“一带一路”战略选择
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,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带来很多机遇。
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资源相对丰富,但铁矿作为大中产品对交通要求比较高,有些国家现有的交通设施根本不能满足要求,导致矿产开发缓慢。“一带一路”以交通设施为切入点,不仅可以促进矿产开发,而且可以带动消费,是我国转移优势产业的大好时机。
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建设也有助于解决贸易终端,缓解中国国内钢材过快出口引起的贸易摩擦。我们统计,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钢材净进口占70%以上,我们也可以藉此逐步开拓钢材市场有效空间,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钢材需求,同时瞄准中国的技术、装备输出。
但是在契合“一带一路”战略“走出去”的同时,也要有合作的理念,特别是当前铁矿、煤炭业低迷,因此更要加强中外资合作、国内外合作、国有和民营合作,应在政府的支持下,与相关企业一同“走出去”开发国外园区,避免企业单打独斗,从而提高抗风险能力。■
《科学新闻》 (科学新闻2015年7月刊 观点)
|
||||
发E-mail给: | ||||
| 打印 | 评论 |
| ||||